×

NEWS
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公司新闻
玉石雕刻大师王海波的匠人之路与文化担当

时间:2025-09-01 00:42:26 浏览量:

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玉,是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存在。它不仅是佩饰、礼器,更是美德与修养的隐喻。几千年来,从“君子比德于玉”的古训,到“宁为玉碎”的浩然气节,玉早已超越器物的范畴,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。而玉石雕刻,则是这种文化内核的延伸,是通过一双巧手和一颗沉心,把冷峻石料转化为有温度、有灵魂的艺术品。

  走进玉雕的世界,既是走进传统技艺的深巷,也是走进匠人心中的旷野。在这个领域里,有一位特别值得关注的人物——王海波。

  他不仅是一位和田玉雕刻大师,更是高级珠宝玉石鉴定师,一位用双手与目光双重“雕琢”的文化实践者。

  王海波自2003年起扎根新疆,师从中国玉雕大师范德龙,二十余年来潜心雕琢和田玉。他深谙玉之性情、料之脉络,用心感受每一块玉料的呼吸与流动。不同于一味追求华丽工艺的雕刻者,王海波更注重“神韵”与“文化”的融合。他始终认为,一件玉雕作品的价值,不只是体现在刀工上,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情感。

  他设计制作的作品,曾多次获得国内奖项,被中国美术馆、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权威机构收藏,这些成就的背后,是他对玉文化的深刻理解,也是他对“文化传承”这四个字最朴素的坚守。

  除了雕刻,王海波在珠宝玉石鉴定领域同样造诣颇深。他拥有系统的专业培训背景,理论与实践并重。2024年,他顺利通过第六十五期珠宝宝石鉴定师课程的学习,并取得了优异成绩。

  这份专业能力,也让他在业内被广泛认可。他受邀担任中维珠宝教育培训中心特聘讲师,将自己在玉石识别、真假判定、文化价值解析等方面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年轻从业者。讲课时的他,没有架子,没有套路,只有一块玉、一套工具、一个故事。他常说:“判断一块玉值不值得,不只是看它有多贵,而是看它能不能讲一个好故事。”

  他的专业水准和公正态度,也让他在2025年被聘为南阳第十九届玉雕文化节‘斗玉大会’专家评委,在这场被誉为“玉雕奥林匹克”的盛会上,用自己的经验与判断为整个行业把关、立标。

  对很多人来说,玉雕是一门技艺,是一份职业;但对王海波来说,玉雕是一种使命,是一份担当。

  他一直认为,传统技艺的传承,不应只停留在展馆与展品中,而应该真正“活”在社会与人心中。为此,他多年坚持参与公益活动,不论是爱心助学、关爱老人,还是通过玉雕文化普及进校园、进社区,他总是亲力亲为。

  在他创立的玉宫集团内部,也设有专门的公益基金和文化传承计划,鼓励企业员工参与文化志愿服务。他时常走进中小学课堂,带着孩子们认识和田玉、讲解玉文化的由来、展示传统雕刻技艺。他说:“让孩子们从小接触玉,或许他们不会从事这门行业,但他们会知道,这里有一种中国的美,是值得骄傲和传承的。”

  其大爱无疆主题的慈善公益还被正版刊登在香港的《世界与中国》杂志中,被各国媒体报道。

  玉雕虽然传统,但王海波并不保守。他始终尝试用现代语境与年轻人对话,将玉文化“解构再建”,打破大众对传统玉雕“老气沉沉”的刻板印象。他通过设计年轻化的玉饰、参与文创产品研发,甚至在社交平台上开设直播讲解玉石知识,让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了解玉、欣赏玉、佩戴玉。

  同时,他也在行业层面积极作为,担任河南省玉文化协会副会长,石佛寺珠宝玉石协会副会长,在玉石标准制定、行业展会组织、技术培训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贡献智慧与资源。

  在王海波看来,玉雕不是一锤定音的技艺,而是一种长年累月的磨砺,是人与石的对视,是文化与当下的交融。他从新疆出发,以双手雕刻时间,以双眼识别价值,以真心传承文化。

 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,他是一道稳固的桥梁;在匠心与公益之间,他是一束不灭的灯火。

  在这个看似飞快的时代里,王海波选择慢下来,把一块玉雕好,把一个文化讲透。他相信,真正有价值的东西,永远值得等待与坚持。

  这就是他的坚持,也是他所代表的那份玉石文化的恒久魅力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